高聳的閣樓、渾厚的牆壁,在滎陽高村鄉油坊村,散落著很多古建築,這些河南古建築代表的民居,雖然面貌破舊,卻依然以氣勢恢宏,與周邊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建築分庭抗禮。而這個村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,還數秦家大院(如圖)。昨日上午,慕名趕到滎陽高村鄉秦家大院的鄭州市民李先生不禁感嘆:“這真是我們河南古建的代表。”
  鄭州晚報首席記者 徐富盈
  實習生 趙龍翱 文/圖
  秦家大院,見證了一個“豫商”家族的興衰
  現在的秦家大院,與兩年前所見的大不一樣,原來破碎的大石池被粘修在一起;掉落的房頂獸脊也都按原來的重新燒制出來,安座於房脊上;四周圍廊中,曾被紅衛兵拆走的木雕、磚雕和石雕,都按原來樣子恢復了舊貌。
  “秦家大院修好了,歡迎大家來看看。”現在每天來打理這個大院的,是秦家的媳婦61歲的馬女士。“到現在,我們是秦家十八代繼承人,這個房子是當時的武狀元秦成宗(滎陽萇家拳創始人萇乃周的弟子)建的。比康百萬莊園建成的還要早。”馬女士說,“市文物部門前年開始恢復性修繕,一年半後,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。”
  和鞏義的康百萬莊園一樣,高村鄉的秦家大院,見證了一個“豫商”家族的興衰。
  馬女士說,這個大院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磚木結構,是一座兩重的四合院。院內現在保存有“樂善好施”、“心曠神怡”、“勵竹松節”三塊匾額,見證該院的老主人做善事助鄉鄰的品格。
  保護與旅游的尷尬
  早在整修前的2008年,網友在網上就希望政府和文物部門出面整修村裡的大院,以旅游養住這些文物。
  昨日,記者趕到時,大門是鎖著的,找了半天才找到房屋的主人馬女士。
  “這房子的產權是俺的,政府修好後,我們也沒有在這裡住,想著外地人來時每人收10塊錢,但來的人很少,有時3天也沒有一個。”馬女士說,“政府投了200多萬元修好後放這裡,太可惜了。”
 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普查科的汪松枝介紹,當年政府出資修繕,是要立即搶時間先保護下來這個古院落。但是,政府出巨資修繕後,產權還歸個人,這種方式不利於大片文物保護。投資的政府和房屋的主人,現在都面臨很尷尬的境地。沒有規模就不可能形成旅游,靠秦家大院一家根本不行。
  連片修繕開發,形成古建築村落
  “現在,因為這個村還有10多家類似的院落,政府和文物部門考慮把這些古院落回購歸政府和文物部門,連片修繕開發,這樣易於形成規模,像山西的平遙古城、四川的閬中古城一樣。這些院落的主人可以採用入股的形式參與,將來形成古建築村落的規模旅游後可以分紅。不像現在守著金山沒飯吃。”
  汪松枝介紹,秦家大院所在的油坊村,位於規劃中鄭州市北五環北側,位置非常好。如果採用國家或公司運營的模式,政府對這個村的所有古建回購,整體修繕、規劃旅游線路,不但能保護好這個村的大量古建築,還能引來很多旅游者。如果這一模式成功,就為河南保護古建築方面創立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藍本,以旅游養古建築。
  (原標題:滎陽秦家大院修好了,來看看吧 文物人員:和同村的10多家院落一起打造古建築村落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t27ftai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